Amazon 日本:聰明的借花敬佛 - 11/24/2004 11:43:00 AM
心靈感應用電腦 - 11/24/2004 10:25:00 AM
又聾又啞的心急掣 - 11/23/2004 11:48:00 PM
光碟回收箱 - 11/13/2004 09:45:00 PM
尖東站的先天不足 - 11/05/2004 01:02:00 AM
布殊遠遠拋離克里? - 11/03/2004 04:27:00 PM
懲教署操刀回收桶新設計 - 11/02/2004 11:09:00 PM
資訊架構學不是... - 11/02/2004 09:59:00 PM
突然講再見的 Yahoo Research - 11/02/2004 11:58:00 AM




Wednesday, November 24, 2004

Amazon 日本:聰明的借花敬佛

Gizmodo 報導,手機版本的 Amazon 日本推出了一項名為 Amazon Scan Search 的新服務,使用者只須用手機拍攝商品的條碼,Amazon 便會自動替使用者搜尋該項商品的資料;使用者可以格價,合心水的話更可即時網上訂購。

換句話講,這個做法是把所有書店都變成 Amazon 的陳列室!日本的顧客只要看中了商品,給條碼拍個照,看看在 Amazon 會不會正在做特價,再決定在哪裡買也不遲。除此之外,顧客也可以觀看其他顧客給予該商品的評價、檢索相同作者的其他作品,還可以了解訂購了該件商品的其他顧客同時也喜歡什麼。

Amazon 這一招借花敬佛,利用了傳統店舖的貨品陳列,卻跟傳統的店舖爭生意爭到最後一刻。試想像如果惠康與百佳都引入如此的服務,至抵精明眼還有什麼意義?遲早每部手機都有精明眼啦!

香港人用科技產品很跟得上潮流,視像手機近年大行其道(年輕的還有誰如我滿足於 Nokia 8250?),但電訊公司開發與宣傳的用途仍然是奄悶又老掉牙的「見多幾面」;請看看 Amazon 日本今次的示範:鏡頭可以變成輸入裝置,把網上數據與真實世界緊密相連,名副其實是「隨身運算」 (ubiquitous computing) 的應用範例。

心靈感應用電腦

蕃薯藤報導中央社昨日發佈:
新加坡體障人士協會和資訊通信研究院聯合開發出腦電波輸入裝置,這項裝置將可感應殘障人士的腦電波,然後把他所想的字母和詞彙輸入電腦中。

不過,殘障者必須頭戴感應腦波的感應器,眼睛看著電腦螢幕上的軟體鍵盤,在心中想著所要的字母,例如a,以便產生腦電波,感應器便能將字母a的電波化為命令讓電腦螢幕出現a字母;如果輸入錯誤,使用者也可用腦波隨時修改刪除。

殘障人士未來擁有這套腦波電腦輸入系統,可以在不使用手、發音等情況下操作電腦,做打字、發電子郵件及上網等,將可造福廣大的殘障社群,尤其是重度殘障者。[原文] [英文原稿]

科技真是日新月異。讀完這篇報導,
  1. 第一時間想起的是斌仔
  2. 其次是不明白「字母a的電波」是什麼:人腦有代表每個字母的電波嗎?以我所知,我不認為如此。還是要像使用聽寫王一樣,必須先學習如何運功發出既定的電波,把系統調校一番才可以開始使用?
  3. 再者,這發明可以普及至一般電腦使用者嗎?甚至是電視?可以代替搖控嗎?預校錄影會否因而變得簡單?
若有一天這技術進展到無需頭戴感應器,我們會否要像猜誰突然放屁一樣,去猜誰突然用腦電波轉台?

P.S. 最後一問:這會發展成念力嗎?今天黃霑離世,香港一片愁雲慘霧;難得這單小小的新聞,教我想起憑法寶送人歡樂的叮噹。

Tuesday, November 23, 2004

又聾又啞的心急掣


近來相當忙,上次提到的尖東站那一篇只寫了一半,有待完成;反而是近來跟同事去吃午飯,卻見到路旁有款新設計的裝置可以在這裡請大家留意一下。

你知道右圖裝置的正確名稱嗎?

我不知道。運輸署的網頁稱它為交通燈柱上附有的按鈕,但我相信它應該有更簡潔的名稱;如果你知道,請告訴我。我姑且先叫它做「心急掣」,這是我小時候替它起的名字。當然,心急掣以前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右面的小圖是它的舊模樣。你可以在圖中看見,它的舊模樣從下而上由按鈕、指引與顯示屏組成;按鈕清晰可見,指引的圖像令人一望即明白裝置的用途,按下按鈕之後顯示屏告訴使用者它已接受到加快轉綠燈的要求,亮出「等候 WAIT」的字眼。

食飽飯的解謎好消遣

至於它的新設計呢?從外觀上來說,我不認為沒有心急掣經驗的人會明白這是什麼。即使是有使用心急掣的經驗,也不一定能正確地使用這款新設計。一眼看下去,黃色的外殼上有一個圓形加三點的符號,這究竟是什麼?OK,不明白無所謂,但如果在黃色的外殼上只有如此一個圖案,便會令人誤會這是使用者應該操作的地方了。

同事甲看它似滑鼠,便在圖案的地方直截了當出力按了下去,卻發覺那外殼是固定的,根本按不下去。那麼,是否已經傳送了加快轉綠燈的要求呢?

同事乙說是的,因為他認為既然按不下去,那便應該是有熱感應的設計,我們只要好像八達通一樣,把手輕觸裝置表面便可以了。

新不如舊的設計

結果同事甲乙都錯了,因為同事丙告訴大家,電視節目有介紹過,正確的操作方法,是按裝置底部的按鈕。

這款新設計有什麼缺點呢?
  1. 把按鈕隱藏在看不見的底部,卻加個圖案在表面誤導使用者;
  2. 裝置本身並不能讓人明白它的用途是什麼;
  3. 沒有顯示屏,也缺少了顯示狀態的部件:使用者無法知道自己是否用得其法,即使是也不能知道系統是否正處理轉燈的要求。
再請你再看看第二段結尾提到舊設計的三大功能部件,與這三大缺點是如何對應。

最重要的一點是:姑勿論轉燈要求傳送之後運輸署是否真會為我開路,但起碼也請讓我知道我的要求已經下達;行人使用心急掣,最主要原因很明顯是因為心急!這個新設計又聾又啞,用它如求神拜佛,如何求莫衷一是、是否應了要求又要靠靈性感應;怎可能舒緩使用者的心急焦躁?

Saturday, November 13, 2004

光碟回收箱

你會怎樣使用這個光碟回收箱呢?


我看到它上面有三個白色的罩,以為那是三道活門分別收集 CD、VCD 和 DVD。從照片可見這三個白色的罩是微微向前傾斜的,這提示了什麼?這提示了這些白色的罩或許讓我從傾斜的那一邊按下去,然後把光碟丟進去。

我當然錯了,那三個白色的罩純粹是裝飾,而且這並不是一個分類回收光碟的回收箱,無論是 CD、VCD 和 DVD 也一樣從在同一個開口放進去。

為什麼這是不良的設計?

究竟回收箱的開口在哪裡呢?原來它是一條位於那句中文字上面的窄縫。用窄縫作為開口並無問題,問題在於:
  1. 白色罩太搶眼,佔了整個回收箱表面大部分面積,令使用者以為它們很有可能是丟垃圾的開口(可惜不是);
  2. 白色罩有三個,會令使用者誤會你需要把回收的光碟分類,或令他們以為應該有三個開口;
  3. 窄縫沒有用鮮明的顏色圍住,使用者很難一眼把它找出來;
  4. 「不再使用光碟」一句累贅,可作口號解,未必能有效鼓勵只懂中文不懂英語的人使用(可考慮以「光碟回收」代替)。
這款光碟回收箱設於尖沙咀星光行地面層,有興趣可以去參觀一下。

Friday, November 05, 2004

尖東站的先天不足

尖東站是個複雜的地底空間,原因有四:
  1. 佔地廣;
  2. 行人隧道系統四通八達;
  3. 站體形狀三尖八角;
  4. 所在位置並無一個貼切的地名,更枉論是一般市民心目中的「尖東」;
頭兩點關乎乘客可以選擇的走動方向:選擇多,出錯的機會自然也多,而且佔地太廣,選擇錯誤的代價也會較大──乘客可能要走很遠路才能找出正確的出口。

尾兩點關乎乘客對尖東站形成正確概念模型的難易程度:如果尖東站是一個在半島酒店地底的四方形站體,你一定會立即明白它究竟是在哪裡;但因為選址的限制,尖東站建在一個難以形容的位置,令乘客在站內的時候,很難想像相對於地面他們其實是站在什麼地方。這大大增加了乘客尋路的難度。

由於上述四點既成定局,所以現在要讓乘客能方便使用尖東站,便需要
  1. 靠圖示去協助乘客理解尖東站的結構和他們所處的位置;
  2. 靠指示牌去引導乘客找出正確的行走方向
這兩點其實是尋路行為的兩大目標:乘客先要知道他們現時在哪裡 (Where am I?) ,以及他們可以走到什麼地方 (Where can I go?);有了這兩項資訊,才可以讓乘客容易地計劃他們要怎麼走 (How can I go from here?)。

尖東站的圖示與指示設施是否能有效地達到這兩個目標呢?由於篇幅太長,討論將會分為兩部分,分別講及這兩個目標。下次讓我們首先看看尖東站內的圖示是否能幫助乘客解答 Where am I? 這個問題。

Wednesday, November 03, 2004

布殊遠遠拋離克里?

BBC 在網站上為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特地設計了一個即時更新點票結果的功能,有助讀者方便地獲取最新消息,但當然也不是無缺點。先看看這個名為 US Election Map 的網上應用程式的畫面:

bbc_uselectionmap_1

嘩!全國山河一片紅,藍營通通靠邊站。但請不要忘記,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是以「選舉人票」點算的:每個州根據人口多寡分到一個數量的選舉人票,在該州內勝出的內閣將可以奪取該州所有選舉人票,而並非按比例瓜分。因此,加州、德薩斯州等人口密度高的據點,有較高數量的選舉人票,對結果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換句話說,每個州對結果的影響力並不是一樣的──如果你只看上面的圖表,可能會以為民主黨被共和黨大比數拋離,但也請你看看右下角的棒形圖:其實他們叮噹碼頭,選舉人票沒有那麼大差距!

為什麼地圖和棒形圖會給你如此不同的觀感?

原因當然是因為各州人口密度有高低,所以地圖上的紅色跟藍色的面積並不能直接反映出黨派的形勢。究竟各州的選舉人票比重如何呢?再看看下面的圖:

bbc_uselectionmap_2

地圖上看起來越高的州,所擁有的選舉人票就越多。就圖中所見,美國中部雖是山河一片紅,但選舉人票就大大比起沿海地方為低;這解釋了為什麼從棒形圖看起來,形勢不如在地圖中那麼強弱懸殊。

表達選舉結果的各類圖表當中,第一幅圖顯示的地圖以往也很常見,有網站就曾經分析過阿諾舒華辛力加選州長那一場投票的新聞圖表,這裡不詳細討論了。最好的解決方法,當然是設計出一種不會能正確表達選票差距的圖表;但今次 BBC 既然用了這種無可避免地「渲染選情」的地圖,我們便唯有看看整個網上應用程式在設計上有沒有可以作出補救的地方了。

交互設計上的缺點和解決的方法

如果想一次過對各州形勢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你或者會想同時比較上面兩幅圖:但 BBC 這個網上應用程式其實並不方便你做這樣的比較,你只可以在 "2004 results" 與 "Electoral college" 這兩頁中不斷來來往往達到這個目的,或者把這網頁開啟於一個新的瀏覽器視窗以作對比。如果是前一種情況,使用者所遇到的不便之處如下:
  1. 首先,這兩幅地圖分別是在這個畫面從左邊數起的第一頁跟第三頁,當你要從這兩個頁面來來往往,便難免會按錯中間那頁 "Past Elections";
  2. 但即使你點撃時百發百中,也未必可以輕易直接比較兩幅地圖;因為這兩幅圖中美國的面積並不是完全重疊的:
bbc_uselectionmap_combined

針對以上兩點的解決辦法很簡單:
  1. "2004 results" 與 "Electoral college" 才是選舉時的主菜與餐具,應排列於一起,方便讀者來回使用(瀏覽);
  2. 統一幾幅美國地圖的大小,方便讀者查閱兩黨在各洲的勝利究竟值多少張選舉人票。
你可能會說,網站的主要使用者應該熟知美國地理和人口,不過如果可以從設計上入手,能讓使用者更直接地明白和了解不同地區結果的影響,這不是更好嗎?再者,BBC 是英國媒體,即使它不照顧亞洲的讀者,也不見得每個英國人都對美國的人口密度都瞭如指掌吧!

Tuesday, November 02, 2004

懲教署操刀回收桶新設計

明報今日報導政府設計了新一批三色回收桶:
新一代三色桶除了擴闊入口,入口亦採用活門式設計,防止滲水。除了回收廢紙的一款桶的用途不變,其餘黃桶及啡桶分別擴展至回收金屬及塑膠......新的三色桶由懲教署設計,只要舊的損壞至不能再用,就會換上新的,預計最快今年底面世......當局構思新的三色桶按擺放地點,均會貼上不同標籤,放在市區的,會以廢紙、金屬及塑膠為主,放在郊野公園的三色桶會附有較仔細的說明,如收集膠叉及燒烤叉等用具,增加彈性。
疑問有二:
  1. 為什麼是懲教署?政府內部舉辦了只限公務員參加的三色桶設計比賽嗎?
  2. 遊山玩水當然是想讓腦袋休息一下,誰要看仔細的說明?
與其要為簡單一個回收桶出動「仔細的說明」去教大眾如何使用,為什麼不從設計著手呢?可容納的廢物種類增多了,只擴大開口和增加標示又是否足以成事?

資訊架構學不是...

港台節目「正在設計」第五集 [網站 | 網上重溫] 內容提到
一般人會覺得平面設計師只會在平面上做設計,但原研哉就有不同的看法:「我是一個平面設計師,但我在設計時不會局限於視覺上,我的工作是關於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原研哉口中的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意思是指要怎樣將資訊透過設計技巧,以最有效的方法傳達給大眾。這種設計概念為阿雄帶來新體會:「我們平日做很多紙上面的設計,只專注視覺而已;而你看到的東西,再加上觸覺,接著勾起你的一些回憶──這一整個過程就稱為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而他(原研哉)認為設計師做每一個設計都應達到這個目標」
我不清楚他(們)理解的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是什麼,但跟我所理解的就肯定完全不同。

簡單來說,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即「資訊架構學 註# 」,是一門研究如何整理資訊的學科;它本身跟圖書館科學有關,但多被應用於規劃網站上的資訊,以提升資料在網上的可以被搜尋的輕易程度 (findability)。 具體的研究範圍包括
  • 網站的組織系統 (organization) 和資料的分類、
  • 各個類別的命名 (labelling)、
  • 網站的導航系統 (navigation)、
  • 搜尋器的設計 (searching)、以及
  • 網站內文用字的規範 (control vocabulary) 等等。
有興趣者可瀏覽行內必讀手冊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the World Wide Web 作者 Louis RosenfeldPeter Morville 的網站。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關心的是人類整理與搜索資訊的思維,當然不會局限於視覺上(也不局限於網上的應用),但也不是照顧多了幾種感官知覺便成事。成功的資訊架構,並不是單單要勾起你的記憶,而是讓你易於理解和明白各項資訊之間的關係,幫助你找出你想要的東西。一個網站上的資訊應該怎樣整理呢?資訊架構師有他們的方法,下次再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中譯也很多,內地譯做「信息體系架構」;台灣則通用「資訊架構」或「資訊建築」。香港太少人留意這方面的知識,無公認的譯法可言,故此我也採取台灣簡潔的譯法,稱之為「資訊架構」。

突然講再見的 Yahoo Research

yahoo收電郵時見到 Yahoo Research 的邀請。第一版問及年齡,請留意右上角的 Progress Bar :它表示了調查進行到哪一個步驟,給受訪者提供了一個概覽,從而令受訪者覺得自己更能掌握調查的進展。譬如說,如果你填了第一版,到第二版時看到 Progress Bar 紫色的部分有所增長,你便可以憑增長的程度判斷你還需要多少時間去做這個調查,再決定你是否要繼續。這照顧了受訪者的感受:受訪者不是要坐監,不是要接受不知要多久的盤問;受訪者是可以清楚地了解整個調查過程的。這是優良的設計,但跟整個畫面一起看,有時候卻會出問題。

你不合資格!

第二版問及職業,我先查看右上角 Progress Bar 紫色部分的增長,然後選了電腦相關行業一項,再按繼續:調查已經完了,Yahoo 還多謝我的參與。

這其實是說:你做電腦那一行,懂得太多專門知識,我不要你接受調查,過主喇,有咁快得咁快!

但請別忘記,第二版右上角的 Progress Bar 表示了我只在調查的開端,為什麼下一版就已經是完結呢?我是好心幫你才參加調查,你嫌棄我無所謂,但為什麼不先解釋一下嫌棄的原因,便直接送客呢?試想像:這就好比你落 pub,門口守衛見你 dress code 不符合當晚主題,對你當頭棒喝全場爆滿;但你卻見到在你後面排隊那幾位平安抵壘。你不會覺得這是差別待遇嗎?

當然,做調查有差別待遇無可厚非;如果你要知道普羅大眾對網站的意見,你斷不能訪問專業人士────普羅大眾因為沒有專業知識,解決問題便有他們自己一套;問專業人士是問錯了人。所以 Yahoo 不讓做電腦相關行業的人參與調查是無問題的,問題是出於它令你覺得你不明不白被嫌棄了。它禮貌地告訴我調查已經完結────問了年齡職業,戲肉未出場就完結?

怎樣可以設計好一點?

不接受專業人士訪問是一定的了,可以著墨的是如何解釋。要彼此好下台有兩個方向:
  1. 直接告訴受訪者他從事的職業並不是調查的目標行業,所以調查中斷了;
  2. 問及職業之後,再多問一兩個問題才講再見,大不了分析時不考慮這批專業人士的答案。當然,能問有意思的問題更好。
第一個方向有漏洞:如果是我,我便會返回前一頁,另選一個職業再試(所以我才知道派對尚未完結);這樣我給你的數據便信不過。第二個方向就要看有沒有資源去問多兩條問題。但最重要的是:明明是突然中止了,講什麼完結和多謝!?